(通讯员 肖冉昕)2025年5月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院法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赵晓耕,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张春龙莅临我院304报告厅,与我院教授夏新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邹水杰,就“秦简中的传统法律文化”开展学术座谈会。本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周刚志主持。
张春龙结合自身在湖南的考古经历,详细介绍了湖南考古历史文化,指出秦简在早期社会中承担着类似法律的规范功能。
邹水杰提到,自上世纪70年代起,秦简研究走向国际化。他指出,秦文化体现东西方差异,实用主义的法家文化促使秦国崛起,但商鞅变法后形成的军国主义文化在治国方面存在局限性,其激进的法家特质未给社会转型留出过渡空间。
夏新华强调,考古出土的法律文献是研究法律史的重要基石。湖南丰富的历史与红色资源为研究湖湘法治文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探寻湖湘法治文化根源需多学科协同合作,推动传统法治精神的创造性转化意义重大。
赵晓耕介绍了春秋法治文化,着重阐述秦律对后世法律体系的深远影响,呼吁研究历史文化应避免片面性,需全面考量。他还与在场老师就“儒家对法律文化的影响”展开热烈讨论,碰撞出思想火花。
此次座谈会通过多维度、跨学科的交流,为法律文化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助力挖掘中华传统法治文明的时代价值。
讲座最后,周刚志代表学院对赵晓耕、张春龙的到来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给予本次讲座高度评价。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学术交流机会,共同为法治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院刘顺峰教授、于熠副教授、刘力副教授、陈伟老师以及2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同聆听了本次座谈会。
一审:刘力
二审:欧福永
三审:曹俊峰